在全球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湿地是最容易受人类经济开发侵犯的一个类型。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各样的让湿地变成干地的开发手段,层出不穷地上演着。湿地持续消失和湿地生态系统衰退,带来了诸多难以逆转的生态伤害。
如何阻止经济开发热潮把湿地一块一块地“填平烤干”,考验着我国湿地保护的决心和能力。我国湿地正遭遇空前开发山东东营,黄河在这里入海。
因为携带的泥沙持续把大海淤平,因此,这片河口湿地与长江口湿地、辽河口湿地一样,经常被人们称之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2006年,面积达232平方公里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开工建设。
这是一个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山东省当时之所以批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河口临港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改变东营市“沿海的城市不见海”的境况;二是为山东省西北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个开发区,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仅仅有一路之隔。开发区里主要是化工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污染着当地的空气,排放出来的废水严重污染着沿海滩涂。
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里保护着一大片重要的“高原湿地”,这是中国的水塔甚至是亚洲的水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淘金潮、盗猎潮一度控制着这片土地。
成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仍旧难以阻挡开矿者的入侵。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旦周说:“保护区的保护能力仍旧偏弱,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时候巡护不周,就会遭遇非法开矿、打捞卤虫、盗猎、非法旅游者的侵袭。”在河北,著名的白洋淀本来是“滞洪湖泊”,历史上十年九涝。
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里年年都遭遇干淀的威胁。原因,除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水量补给永远跟不上渗漏之外,更重要的是,入淀河流上游修建了134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库建成后,一旦上游干旱,白洋淀也往往缺水,为保证上游供水,上游水库很少愿意放水给白洋淀。
在内蒙古,地表上的河流和湖泊,过去几乎全是“生态用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草,有草的地方一定能找到河。而如今,不仅仅地表水绝大部分成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甚至地下水也遭受了严重的开采。湿地生态系统饱受重创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油开发、对虾养殖、水稻种植、地产开发、旅游开发等产业一直觊觎着这片脆弱的湿地。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说:“即使建立了保护站,湿地也仍旧不安全。
比如养对虾,一度是经济收益很好的行当。要养对虾,就要引海水,海水漫上滩涂碱蓬,经常把正处在繁殖期的黑嘴鸥小鸟淹死,有一次就淹死了七八百只,很多甚至还在卵胎里,未及出世。”江西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重要的湖泊型湿地。
但这里每年到秋冬季节,天鹅、大雁、白鹤、绿头鸭南迁的时候,沿湖一带的很多村庄,都会纷纷树起“天网”,施放毒药,抓捕这些鸟类,再高价转售以牟利。为此,这里的森林公安、环保组织,多年来一直在和这种违法行为作斗争。
2011年10月份,仅九江市,一次专项行动就拆除、收缴“天网”1460多张。但即使这样,也仍旧难以消除当地捕杀候鸟尤其是珍稀候鸟的行为。
我国拥有湿地面积60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便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
从全球层面看,湿地生态系统是现今全球退化、丧失最快的生态系统。从中国的现状看,各地自然湿地退化、丧失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经常在辽宁省内考察湿地状况。
辽宁省湿地资源丰富,尤其滨海湿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滨海湿地与内陆湿地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每天都有潮涨潮落,一些区域时而被淹没时而暴露出来,在含氧量上的变化也非常大,湿地的区域非常广,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而近五年来,这些物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周海翔说:“从满潮的时候到潮水退下去低潮的水线间分成三段——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而现在看,高潮带几乎都被人开发完了,有的是填海,这就意味着栖息地的彻底消失;有的是围海,让原本的天然湿地变成了人工湿地,将湿地围成一块块来做人工养殖;而在一些河口、海湾,建设了工业园、住宅、港口等。
可以说,辽宁的高潮带区域的野生生物栖息地几乎消失,被人类侵占了。”“这几年还有一个最爆发性的破坏趋势就是海参养殖。
海参养殖现在属于暴利,有大量的人去开发湿地人工养殖海参。在养殖过程中,用施放各种药品来控制其他生物的生存,减少对海参的影响。海参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没有宣传的那么大。而一斤海参的生产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却是非常非常大的,海参的养殖排放污染是其他养殖排放污染的数十倍至数百倍,是目前辽宁滨海湿地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直接导致了当地大量物种的衰退。
”周海翔痛心地对记者说。要立法也要增强“社区共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介绍说,2011年底,我国湿地保护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是湿地立法和制度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湿地保护条例(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中已被列为重点领域,推进了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的建设。
同时,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坚决打击毁湿开垦等破坏湿地资源行为,建立了破坏湿地资源事件核实督办制度。二是湿地宏观规划形成重要成果,湿地保护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全国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
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实施规划》的编制、论证、征求意见等工作。三是湿地保护项目和湿地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配合财政部制定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预计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3万多公顷。四是湿地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完成了2011年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初步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完成了《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编制指南》,并提出了“十二五”湿地科研攻关重大专项建议。但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成果仍旧不足以阻挡“湿地”的严峻形势。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说:“湿地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有些地方的情况甚至比保护之前更糟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主要原因是我国对湿地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对于湿地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系统性等等若干问题了解甚少,甚至连最基本的基于本底调查而来的数据库都奇缺;由于科研基础支撑不足,导致大多数保护措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区域而毫无全域性和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我国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机制。我建议,如果要做好湿地保护,大大增强湿地基础科研和公众参与,是最重要的。
”“社区共管”和“协议保护”也被很多湿地保护专家当成理想的手段。“协议保护”是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土地附属资源的保护权作为一种与经营权类似的权利移交给承诺保护的一方,从而确定资源所有者和保护者之间责、权、利的生态保护方式。“协议保护”在强化广大“当地人”的主体地位、培养参与式管理的新理念、发挥本土文化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报记者 冯永锋)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本文来源:全民购彩大厅首页-www.twbuycoupons.org